近期,廣受關注的“滴滴司機直播性侵”事件已經揭開了事件的真相。儘管事件最終被確認為夫妻自導自演的鬧劇,但對於“迷奸藥”的討論仍然在熱議中。結合之前出現的關於“下藥”等相關新聞,人們對於這類藥物的特性和來源感到擔憂。那麼,在現實生活中,有哪些藥物能使人昏迷?我們應該如何辨別並保護自己?
關於“迷奸藥”的真相
從古至今,能讓人昏迷藥物一直被渲染成神奇的存在,在許多影視作品中,都有將“蒙汗藥”放入飲品中或用濕巾浸泡藥物迅速使人昏迷的情節。然而,關於這些“迷奸藥”的真相到底如何呢?事實上,古代的蒙汗藥屬於麻醉藥物的一種,許多中醫古籍都有相關記載。例如,扁鵲的毒酒“迷死三日,剖胸探心,易而置之;投以神藥,即悟如初”,還有著名的華佗“飲其麻沸散,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”。儘管在故事中,這些藥物常常與犯罪行為相聯系,但實際上它們是用於治病救人的藥物。
在現代社會,大家常說的“一聞就暈”的藥物實際上大多是麻醉藥物。臨床上存在吸入麻醉的方法,這種揮發性的麻醉藥物通過我們的呼吸道吸入,經過迴圈作用,抑制中樞神經從而產生麻醉效果。醫學上的吸入性麻醉劑大多具有刺激性氣味,通常需要大劑量、持續給藥,並配合使用面罩飽和吸入才能達到效果,因此在公共場合很難實施。然而,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需要預防麻醉藥品犯罪。如果犯罪分子將這種吸入性麻醉藥物加在手帕或毛巾上,緊緊捂住受害者的口鼻,一兩分鐘就可能使人昏迷。
除了吸入性麻醉劑,還有一些口服的“迷藥”值得警惕。例如咪達唑侖、氯硝西泮、勞拉西泮等成分的國家二類精神藥品。將這些藥物溶解到水或酒精等溶液中,往往無色無味、不易察覺,會使人產生嗜睡的效果。在醫院中,這些藥物主要用於治療失眠症狀的患者和輔助鎮靜,屬於特殊管理的藥品。而比國家二類精神藥品更危險的要數三唑侖,它是犯罪界最出名的“迷藥”。三唑侖的鎮靜催眠效果是前述國家二類精神藥品的數倍,口服時無味,能迅速溶解於酒精和水,僅需20分鐘就能使人迅速昏迷。為了避免惡性事件的發生,國家早已將其列為一類精神藥品並進行嚴格管制。
實際上,對於這類具有潛在危害社會風險的藥物,國家已經採取了嚴格的管理措施,大家無需過於擔心。早在2005年,我國就施行了《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管理條例》,並在2016年進行了修訂。該條例明確規定,國家對麻醉藥品的藥用原植物以及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實行管制。麻醉藥品和一類精神藥品不得零售,而二類精神藥品需要憑執業醫師處方購買,並在醫生指導下使用。
不幸中招應該如何施救?
在早期的急救環節中,首先應該盡可能讓受害者處於通風的地方,保持氣道通暢,並鼓勵其多飲水。藥物在體內會發生代謝過程,而通風和飲水等活動可以加快藥物的代謝。其次,應儘快與受害者的家屬或緊急聯繫人取得聯繫,及時送往醫院進行治療,以避免藥物劑量過大對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造成影響。需要注意的是,最好能夠保留含有殘留藥物成分的藥瓶、飲料等物品,以便幫助醫生明確藥物成分並制定治療方案。
最後,大家在外出時一定要提高警惕,儘量減少晚上外出的可能性。不要輕易飲用或食用來源不明的飲料和食物,尤其是在陌生的環境中,不要離開視線的飲品更應謹慎。此外,如發現任何可疑情況或身體異常,應及時向相關機構報警並尋求幫助。
總結起來,雖然“迷藥”在媒體報導中頻繁出現,但大部分能使人昏迷的藥物都受到了嚴格的管理和監控。國家對於麻醉藥品和精神藥品實施了嚴格的管制制度,以保護公眾的安全和健康。同時,個人也應該提高警覺意識,避免輕信陌生人的贈品或飲食,保護自身的安全。在不幸中招時,及時的急救和尋求醫療幫助是關鍵,同時與相關部門合作,共同打擊違法犯罪行為,維護社會的安寧和公共安全。
Leave a reply